山东师大两项成果荣获2008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日期:2009年02月21日 00:00 发布人:
2009年2月20日,省委省政府在南郊宾馆隆重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2008年度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的人员予以表彰。我校赵彦修教授等完成的“植物耐盐生物学研究”、唐波教授等完成的“分子与纳米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分析应用”荣获2008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自2002年设立自然科学奖以来,首次有同一单位2项成果同年获得一等奖。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亲自为赵彦修教授颁发了奖励证书。
“植物耐盐生物学研究”从盐生植物资源、植物耐盐生理、植物耐盐分子机理与植物耐盐基因工程等多个层次上对植物耐盐与盐害的生物学基础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盐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构建了碱蓬、盐芥、中华补血草等盐生植物的cDNA文库;在国内率先克隆鉴定了盐生植物离子区隔化关键基因盐地碱蓬SsNHX1,并系统研究了盐地碱蓬液泡膜离子区隔化的各关键组分;在国际上首创了以拟南芥近缘盐生植物盐芥为材料的植物耐盐分子机理模式研究系统,获得了2000多个盐芥EST序列标签,构建了盐芥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并推动了盐芥的全基因组测序;克隆鉴定了多个与植物离子均衡、渗透保护、过氧化保护等生理过程相关的重要基因,并培育出一个小麦耐盐新品种——德抗961。该项目共发表研究论文114篇,其中SCI研究论文61 篇,总引用次数446次,出版著作9部。部分论文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New Phytologist、J. Exp. Bot.、Plant Molecular Biology等高水平期刊上,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对推进植物耐盐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分子与纳米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分析应用”主要对金属离子的主客体识别荧光新反应、药物分子的主客体识别、红外、近红外分子荧光探针用于动、植物生理条件下识别生物活体内生命活性物质如自由基、巯基蛋白以及生命相关金属、具有识别与分离功能的纳米复合物探针的构建及识别应用。发展了活细胞内小分子的荧光成像方法,首次实现了活细胞内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以及硫醇等小分子的荧光可视化成像研究。构建了CdTe-葡萄糖氧化酶复合物,使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提高10倍以上,是目前发现的增强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最高的。构建了多种具有分离与识别功能的纳米复合物探针,发展了纳米级笼状结构的双色光学探针。相关研究成果的取得有助于全面了解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及其随时间的演化,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上对生命机理的理解、剖析重大疾病发生机制以及药物的研制。该项目发表论文147篇,其中SCI收录114篇,论文被引用的总数为643次,他人引用521次,单篇引用最高为63次。相关研究已经获得授权专利8项。
此外,唐波教授等完成的“新型含氟农药、医药中间体无隔膜电化学清洁生产技术集成”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刘希玉教授等完成的“基于SVM及进化计算技术的创新设计系统”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近年来,我校科学研究在承担国家“973”、“863”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推出国家级杰出人才、加强基础科学原始创新能力、产出高水平成果和高层次获奖等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对促进学科建设,实现学校从外延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次获奖是我校近年科学研究高层次获奖的又一重要成果。
据悉,全省2008年度共评出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3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