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以科技创新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学习习近平讲话精神体会
日期:2016年07月04日 08:40   发布人:科技处  

                                     科学技术处

    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高瞻远瞩,又非常接地气!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标志着中国将迎来科学技术的又一个春天!

    习近平指出:“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习近平的讲话对于我校正在努力推进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的讲话清楚地表明,建设一流大学的路径和目标就是建设研究型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就是要产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就是要把科学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义,以科技创新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引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大学功能的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更是一流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加强科技创新是实现由“教研型”大学向“研教型”大学转变的根本途径,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学校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当前我校发展正处在关键时刻,学习和贯彻习近平讲话精神,必须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理念,改革科技创新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定不移的走科研强校之路。

    第一,突出成果导向,提高科技成果产出。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奖励作为科研考核的三方面内容,在学校的岗位考核、职称认定、绩效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中,要进一步突出成果导向,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引领教师努力产出更多、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产出既是申请、完成高层次科技项目的必然要求和基础,又是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更是支撑学校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高水平、原创新科技成果是学校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声誉的集中体现。

    第二,加强开放交流,促进协同创新。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前在学校科技政策制定上,要破除本位主义的思想禁锢,大力支持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特别是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协同创新,全面提高学校的学术影响力。要紧紧围绕学校科技发展的重点和优势,大力加强与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的协同创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努力构建跨团队、跨机构、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中心,提升学校的学术创新能力。

    第三,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领军人才的创新活力。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活力。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为深化科研组织机制改革,学校决定成立科技研究院,就是要打破学科、学院的界限和束缚,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校相关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探索“学院+研究院”的办学模式,赋予研究院院长更充分的人、财、物的决策自主权,促进学校科技创新改革跃上新台阶。

    第四,勇于担当,为科技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科技创新是关系国家盛衰的大事,更是关乎学校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人人有责。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为核心、协同为纽带、服务为目的的学校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学院的通力配合和协作。要树立学校发展一盘棋的大局意识,破除本位主义、专业主义的狭隘思想,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学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当前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更要强化重点,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强人才、经费、科研空间的服务与管理。要积极改革,切实优化科研环境,提升服务效能,为科技人员创造一个潜心研究的良好氛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科技创新是大学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应尽责任。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要只争朝夕,尽快在思想和行动上全面转变到科技创新的轨道上来,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努力弘扬科学精神,全面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促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支撑“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学习习近平讲话精神体会
日期:2016年07月04日 08:40   发布人:科技处  

                                     科学技术处

    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高瞻远瞩,又非常接地气!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标志着中国将迎来科学技术的又一个春天!

    习近平指出:“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习近平的讲话对于我校正在努力推进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的讲话清楚地表明,建设一流大学的路径和目标就是建设研究型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就是要产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就是要把科学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义,以科技创新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引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大学功能的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更是一流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加强科技创新是实现由“教研型”大学向“研教型”大学转变的根本途径,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学校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当前我校发展正处在关键时刻,学习和贯彻习近平讲话精神,必须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理念,改革科技创新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定不移的走科研强校之路。

    第一,突出成果导向,提高科技成果产出。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奖励作为科研考核的三方面内容,在学校的岗位考核、职称认定、绩效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中,要进一步突出成果导向,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引领教师努力产出更多、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产出既是申请、完成高层次科技项目的必然要求和基础,又是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更是支撑学校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高水平、原创新科技成果是学校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声誉的集中体现。

    第二,加强开放交流,促进协同创新。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当前在学校科技政策制定上,要破除本位主义的思想禁锢,大力支持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特别是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协同创新,全面提高学校的学术影响力。要紧紧围绕学校科技发展的重点和优势,大力加强与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的协同创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努力构建跨团队、跨机构、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中心,提升学校的学术创新能力。

    第三,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领军人才的创新活力。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活力。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为深化科研组织机制改革,学校决定成立科技研究院,就是要打破学科、学院的界限和束缚,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校相关资源,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探索“学院+研究院”的办学模式,赋予研究院院长更充分的人、财、物的决策自主权,促进学校科技创新改革跃上新台阶。

    第四,勇于担当,为科技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科技创新是关系国家盛衰的大事,更是关乎学校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人人有责。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为核心、协同为纽带、服务为目的的学校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学院的通力配合和协作。要树立学校发展一盘棋的大局意识,破除本位主义、专业主义的狭隘思想,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学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当前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更要强化重点,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强人才、经费、科研空间的服务与管理。要积极改革,切实优化科研环境,提升服务效能,为科技人员创造一个潜心研究的良好氛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科技创新是大学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应尽责任。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要只争朝夕,尽快在思想和行动上全面转变到科技创新的轨道上来,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努力弘扬科学精神,全面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促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支撑“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